淘宝核辐射检测仪卖爆(核辐射检测试纸)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核辐射检测仪卖爆,以及核辐射检测试纸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科普作家汪诘:绍兴义峰山矿石核辐射会影响健康吗?

2018-08-22 08:51 | 绍兴发布

今天打乱原计划,要给大家做一个特别节目,谈一谈辐射与健康的问题。先简单说明一下缘由,从前天开始,我收到很多来自绍兴老家亲戚的咨询,很多长久没有联系过的亲戚也出现了。他们咨询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我家的房子还能不能住?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18 年 8月1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标题是《绍兴义峰山放射性石料流向民居,辐射超标》,北青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绍兴义峰山因为属于放射性异常区域,因此国家规定这里出产的石料不能用于盖房子的材料,只能用作建设堤坝。但是,记者却发现,这些石头几经变身,最终流向了绍兴的多处已建和在建居民楼盘。记者还对几处居民小区做了检测,发现辐射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作者在文章摘要部分的最后一句话,用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写道:亮起红灯、“嘀嘀”作响的检测仪,对环境风险发出提示和警告。

通过跟亲戚的电话了解,这篇报道现在已经闹的整个绍兴城满城风雨,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也几乎人人自危,因为各种传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我对这次事件也非常关心,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家的老宅前年拆掉了,在原地建起了新的居民小区,叫滋江家园,这两天正在抽签,马上就要拿钥匙了,父母正非常开心地筹划着怎么装修。虽然这个小区不在官方公布的涉事小区名单中,但有传言说其实也用了义峰山的石料。而我的父母是打算叶落归根,回老家养老的。所以,对这件事情我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出严肃认真的独立调研,给所有的亲戚也给父母一个可靠的回答。为此,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开始了调研,科学声音的专家团中刚好就有某省疾控中心放射所的专家,由于按照正式的规定,如果我要说出单位的名称和专家的姓名,是需要他们单位审批的,那就太耽误节目的播出了,所以我后面就只好采用隐名的方式,我还咨询了我父亲的老领导,前华东地勘局的局长,以及和我的助理小编一起查阅了很多中英文献。

考虑到这期节目必须要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所以,我会先用最直白简单的方式说人人能听懂的结论,然后逐步补充稍微专业一点的说明。

先正式回答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的研究结论是:北青记者有意夸大危害。房子可以住,不要担心。如果有人认为我是收了钱,在为政府洗地,你将来可以调查我的父母是不是住在绍兴。我不会出卖父母的健康。

接下去讲为什么。在北青的那篇长篇报道中,我相信,有两段话是最让大家引起恐慌的,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北青深一度记者使用环境监测仪对由阳力混凝土公司供应混凝土的一号楼一层室内进行取点检测,仪器显示检测结果在0.25-0.35微西弗每小时。即便以每天接触8小时计算,辐射值也已超过国际辐射每年接触限值:1毫西弗。”

这段话是这位记者故意夸大事实的明证。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单位,一个是微西弗,一个是毫西弗。大家先不用去弄明白这两个逼格很高的名称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你,1毫西弗 = 1000微西弗。检测结果显示的是每小时多少微西弗,那么怎么换算成每年多少毫西弗呢?很简单,按文中的算法就是乘以 8 再乘以365,好了,请大家自己拿出计算器,算一下 0.25*8*365 和 0.35*8*365 ,结果是 730 和 1022。也就是说,按照这位记者测出的最高值,也只不过是每年 1.022 毫西弗,超出了 2.2%,如果是按照平均值,则不到 1 毫西弗。这是白纸黑字,最简单直白的证据,当然,事情还没这么简单,记者夸大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我后面会有更加专业的说明。咱们别急,再来看第二段让大家更恐慌的说法:

“北青深一度记者对位于义峰山附近、浙东运河边的名为江南景园的小区高层住宅进行取点检测,检测结果数值最高达到0.4微西弗每小时。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环境省设定的污染范围内居民可以重返居住的标准是0.23微西弗每小时。”

首先指出这段文字中的第一个春秋笔法,根据我的查证,0.23 这个数字是日本的法律规定的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公共环境辐射量的限值[1],不是单单针对福岛地区的。但是,作者很有意思,他写的是“日本环境省设定的污染范围内居民可以重返居住的标准是0.23微西弗每小时。”这段文字有意思就在于你没法说他哪里写错了,但是他给人的印象是福岛是核污染地区,要在这种地方居住,限值都不能超过 0.23 ,那其他普通地方的限制肯定比这个还低很多。所以,我说这是春秋笔法,有意带路。然后,请大家注意一点,这个 0.23 是公共环境,也就是室外,并不是指室内,而文中说的那个 0.4 是室内检测数值,这两个是不能直接比较的。因为,你如果处在一个公共环境是 0.23 的地方,也就是意味着你一天 24 小时都泡在这个环境中。来,我们再拿出计算器,算一下,0.23*24*365 等于多少?2015,哇,怎么有 2 毫西弗了,前文还提到国际限值是 1 毫西弗吗?难道日本人特别不怕死吗?

当然不是,那么接着再来说这个 1 毫西弗是咋回事。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以及各国都有公众接受辐射剂量的相关条例规定,我国的标准是GB 18871-2002,但我看下来内容基本上都差不多,我们以规定的比较细致的2017 版英国《电离辐射条例》[2]为例,上面是这么规定的:普通人接触的辐射量一年不超过 1 毫西弗,极端情况下不超过 50,而成年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年不超过 20 毫西弗,极端情况下不超过 500。但是,你要知道一下,这些限量标准都是指的天然环境中,在医院中,有些介入手术可以高达几十上百毫西弗的剂量,该做也是要做的,更何况大家知道有一种癌症治疗方法叫放疗,就是用放射线来杀死癌细胞。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环境中的辐射量,和一个人接触到的辐射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环境中的辐射是不可能被人体百分之百接触的,你穿衣服,盖被子都能挡掉一部分辐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规定是每小时环境辐射 0.23,换算成年也就是 2 毫西弗每年,因为这 2 毫西弗不可能都被人体接触到,实际情况是,真正能被人体接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

你再注意,在英国的规定中,一个相关工作人员,比如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他的限量就比普通人提升了 20 倍,难道放射科医生就可以为了工作牺牲健康吗?不是的,这说明,即便是超出了 20 倍都不能说是远远超出了安全范围。所以,在北青的那篇报道中,摘要部分所谓的“辐射量远远超出国际标准”是明显夸大其词了。

事实上,关于多少辐射剂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很难做定量研究的,因为科学家受到科学伦理的限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来个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只能靠各种旁证来估算这个安全范围。不过,中国有一个地区,因为天然的环境辐射比其他地区要高很多,这就相当于成了一个自然形成的对照实验组。

这就是在放射病研究领域非常出名的中国的阳江地区,这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住着 200 多万人,这个地区因为含有天然辐射源,使得环境中的辐射量是其他普通地区的 3 倍左右,也就是每年 6 毫西弗左右。[3]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了最好的研究辐射和人体健康的天然样本库了。那么结论是什么呢?有一项规模很大、跨度很大的研究,从 1979 年一直跨越到 1995 年,跟踪记录了 10 多万人的健康状况,论文是在 2000 年发表在了 SCI 的核心期刊《辐射研究期刊》上[4],结论让研究者舒了一口气,阳江地区的癌症死亡率与对照地区基本相同。

其实,国际上公认的因为辐射而罹患癌症或者其他遗传性疾病的风险比你想的远远要低,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是这样的,每接受 1 西弗,也就是 1000 毫西弗的照射,你在一生中罹患癌症的风险也只会增加 5.5%。而专家说 1000 毫西弗的照射,人马上就会患上急性放射病,就是身体马上就会有发病症状。而如果剂量达到 6000 毫西弗,那就没有救活的了,也不用去考虑患上癌症了。如果我用大白话来给你解释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房子里已经住了十多年了,你还没有患上什么放射病,那么你因为房子放射性得癌症的风险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所以,目前国际上规定的限值是非常保守的一个安全数字。我有一个亲戚打电话给我说,他自己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检测仪,在家里测出的数值是 0.4 ,说比日本规定的 0.23 高出了一倍,觉得很恐怖。我跟他说,即便你一天 24 小时呆在家里不出门,那么一年也就是 3 毫西弗左右,只有阳江地区的一半。而这个 3 毫西弗也只不过是环境中的总量,能被你人体吸收的只有其中的一点点,你怕什么呢?

讲到这个淘宝上买辐射检测仪的事情,我也咨询了一下专家。专家告诉我,淘宝上的这些卖家都是大忽悠,一个几百元的所谓核辐射检测仪,实际上就是一个盖革计数器,由于仪器的原理限制,只能做非常粗略测定,测出来的数值的误差在一个数量级之内,也就是说误差高达 10 倍都是正常的,而相差个 2、3倍那是太正常不过了。凡是说误差在百分之几的,那都是为了营销。就是真要测,也得买一个上千元的才能测的准确一点。但是,专家又说了,测那个基本没用,因为他们疾控所如果要检测室内环境放射污染的话,主要是检测另外一个指标,就是空气中氡元素的含量。为什么要测这个呢?原因是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分成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一个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从你的皮肤侵入,这个叫外照射。另外一种伤害是人吸进了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的气体,然后射线会从人体内部直接作用在脏器上。你想想也知道,内部的伤害肯定比外部来的大。氡元素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后的产物。

检测空气中氡的含量那就不是淘宝上几千块钱买一个仪器就能做到的了,一台有效的检测仪最少也要几万元,通常都要十几万,但这种检测方法检测出来的是氡的实时含量,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波动。如果要真正检测人长期生活的室内环境,就需要测定长时间累积的氡含量,这才对长期生活健康有参考意义,这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径迹蚀刻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一个配套齐全的实验室才能做,绝对不是个人或者某个非专业单位可以做的。而氡含量的计量单位是 Bq,也就是贝克,不是大家在文章中看到的西弗。

上面这段可能让你听着有点费劲,没关系,这一段的结论就是说:在环境是否有放射性危害这种极为专业的问题上,你只能听专业的、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任何个人或者非专业单位的检测都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是 8 月 20日,绍兴市政府及时发布了调查进展情况通报,可以说动作非常迅速。政府委托多家国内有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对涉事建筑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是一致的,每克样品中含有的氡是 1 贝克左右,这符合国家标准,对健康没有危害。另外,也对部分室内环境采样点完成了快速检测,也都未发现异常。这些权威发布大家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可以自行阅读参考。如果你懒得去看,或者看不懂,那么我看过后的结论就是:检测结果挺好的,不用担心。

不过,我很快在亲戚们的微信群中又看到了一个传言,说其中一个检测单位,也就是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测试研究中心是一家已经被注销的单位,言下之意就是怀疑检测报告的公信力。还真是巧了,这个单位和我父亲的工作单位是一个系统的,隶属于华东地勘局下面,而地勘局的前任局长恰好是我父亲的老领导,在我小时候,我们俩家就是隔壁邻居。我马上就联系了老局长,跟他了解情况。

老局长告诉我,这家单位成立都快 30 年了,是辐射环境测试的权威单位,那么长时间,换过好几任法人,有些网上的记录不准确也难免。但肯定是资质证照齐全的国内最权威的检测单位之一,而且也不可能为了点检测费给委托方提供虚假资质材料的。让我大可以放心。

顺便我还问了一下他对北青报那篇文章的看法,老局长认真看完后,说了几点,总结来说就是:文章夸大其词、偷换概念、小题大做、全是外行语言;

为什么说他偷换概念呢?因为 1 毫西弗的国际标准是指一个人在一年内接触到辐射总量,不能简单地平均到每小时。就好像你的血压、心率每天在不同的时候测量都会不一样。环境中的辐射剂量也是这样,在不同的气温,不同的季节测量也都会相差很大。所以,记者测量了一次就说超标这是很外行的。还有,这次涉事的是建筑材料,那么真正应该首要检测是否超标的样品首先也应该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如果超标,再检测环境辐射量来互相印证,而不是本末倒置。影响环境辐射量的因素有很多,否则你怎么知道环境中的辐射不是其他一些例如奇石、玉器、夜光类的摆设导致的呢?这种态度是非常缺乏科学精神的,很不严谨的。

这个看法与疾控中心放射所的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问他,你对文章中那张亮着红灯,显示 1.49 数字的检测仪照片怎么看时。他回复我说:

1.49 就能触发的报警器只能说明他设置错误了。一般来讲全居留场所防护要求是2.5,部分居留和偶然居留10就足够。报警器一般在这个限值之上。

如果我见到这位记者,我只想问他一个问题:请您诚实地回答我,检测仪的报警阈值是你自己设置的还是出厂默认设置呢?

我最后想说的是:涉事企业违反规定,将只能用于堤坝建设的建筑材料违规销售,难辞其咎,必须受到处罚。北青记者揭露无良商家的不法行径本身是好事,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夸大了辐射危害,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恐慌,这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原则,最起码也应该在报道发出前交给一个稍微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看一下,听取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

限于本人专业能力和写作时间,如果本文有什么疏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科学精神就是想尽办法找到真相。

作者汪诘,科普作家,同时兼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 讲者,上海天文博物馆首席志愿者讲解员,浙江省科技馆“科学脱口秀”讲者,“万有青年大烩”讲者,“科学声音”组织成员,喜马拉雅、蜻蜓、网易等电台热门主播。

(原标题《科普作家汪诘:绍兴义峰山矿石核辐射会影响健康吗?》,原作者汪诘。编辑孙良)